一种现状:文字游戏背后的商家暴利 为了进一步调查沈阳实木家具市场的现状,笔者采访了沈阳市家具协会秘书长赵娟。赵娟告诉笔者,全市橱柜产品经销商大约有60多家,其中有不到10%是有实力的企业直销,其他多数都是代理商。在代理商中,有的自己没有工厂,要从别处拿货,所以市场上许多产品不是本地牌子。赵娟说:“走进橱柜专卖店一定要看两样东西:一是家具产品质量检测报告;第二,如果他说产品是进口木料,更要看一看有没有进口关税票。有问题的经销商是拿不出来的。” 为了验证赵娟的说法,笔者随后对怀远门附近的橱柜销售一条街展开了调查。这里云集着全国各地100多个品牌,笔者发现几乎所有商家都称自己销售的是实木产品,只有在阿吉诺等少数几家店铺里,笔者才看到他们的销售合同明确写着实木或实木复合字样。而多数专营店尽管声称自己销售的是实木橱柜,但几乎都拿不出产品质量检验报告;一些声称采用进口木材的,更无法出示海关税票等资料。有营业员告诉笔者,卖假货的压根就没有那些资料,填写合同时也是虚虚实实、真真假假,有的甚至把仅含30%的木材就叫实木家具。 在中街附近的一家大型实木家具商场里,笔者看过几份实木家具销售单据,都没有标明“实木”字样。一位来自南方的橱柜销售商说,只有在顾客有要求时,他们才会标明,否则写多了会招麻烦的。 除了多写两个字就怕招麻烦外,很多销售商似乎在意的就是价格里做的文章。在铁西区一个大型家具卖场里,一套 “实木”的双人床最低售价1000元,而就在相隔不远的另外一个销售商那里,一套实木双人床售价高达3万元。巨大的价差让老百姓对实木家具有点犯“晕”。 从不情愿标明实木材质,到市场上混乱的价格激战,实木家具销售行业的文字游戏所引发的纠纷正在全国持续上演。 笔者从家具消费者中看到如下案例: 案例一:2006年3月,消费者林先生从某欧式家具专营店订购了一套实木家具。货到后,他发现其中的餐台、电视柜、书柜主材标注为泰国柚木,但实际上是密度板和多层板贴柚木皮;卧室的4件家具主材标注为北美樱桃木,实际是密度板和多层板贴樱桃木皮。对此,林先生要求这家公司退货并双倍赔偿。后经调解,双方协商将原家具退回并重新制作一套。但该家具公司未履行当初调解协议,新做家具仍存在材质不符情况。家具公司表示,重新制作的家具已经是实木产品,只是消费者对实木概念的理解存在差异。 案例二:2007年12月,南京的李小姐在一家著名家具连锁店购买了一组家具,总价近10万元。有一次她不小心将茶水洒到了桌面上,由于疏忽没有及时擦拭,没想到两天之后遇水的地方竟掉了一块漆皮。她将餐桌中间的抽板拿到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做检测,结果显示:她送检的板材,其内部并非实木材质,而是刨花板。 案例三:2010年3月,沈阳市韩女士在一家专业店花6万元买了一套实木家具。当时销售人员宣传这是出口美国的产品,质量无可挑剔。可是家具到家没几天台面就起了泡泡,经检查是密度板做的。当韩女士去讨说法时,商家给出的答复却是“当初又没有说100%是实木的,不能退”。 |
选风格填面积,马上免费预约